为全景记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盛况,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了电影纪录片《2019阅兵盛典》。该片将于8月1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国防军事频道,以及多家视频网站平台公益播映,总时长约58分钟。该片聚焦国庆主题,体现新时代特点,突出展现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领导下,人民军队和国防后备力量整体性、革命性重塑成果,集中反映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充分展示开放、自信、和平、包容的大国风采和新时代中国军人敢打必胜的气势。该片注重仪式美感与电影质感相结合、中国气派与军事特色相统一,运用大量精美珍贵的影像画面,具有很强的视听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
大三儿姓叶,单字一个云,1970年出生在内蒙古的昭乌达盟。现在的大三儿,在当地一个铜业公司上班。在他近10年的生活里,除了四季的变化以外,似乎生活从始至终都一成不变。大三儿一直有一个想法,想着去一趟西藏,看一看珠峰;这件看起来不小不大的事儿却因为严酷的地理环境遭到周围人的劝阻,大三儿决心想在平平的生活里能有一点儿不一样,在普通的生活中去满足自己一个小心愿,于是他在坚持己见下说服朋友踏上了去往西藏的路……
2019年5月,几十位作家来到山西汾阳的一个小村庄,他们在这里谈论乡村与城市,文学与现实。影片以此为序曲,交响乐般地以18个章节讲述出1949年以来的中国往事。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三位作家贾平凹、余华和梁鸿成为影片最重要的叙述者,他们与已故作家马烽的女儿一起,重新注视了社会变迁中的个人与家庭,让影片成为一部跨度长达70年的中国心灵史。
在清华园里,有四个人正站在自己人生的路口。他们之中,有刚历经高考、一波三折地考入心仪学府的第一代“00”后大学生,有即将离开象牙塔、面临艰难抉择的博士毕业生,有旅美归来入职清华、满怀“观天”理想却挑战重重的青年教师,有耄耋之年、荣休后依然坚持站立三尺讲台的老院士。影片以三年的悠悠光景,诉说了四个清华人一生的理想,以及在他们身后属于这所大学的永恒青春。
影片真实记录了全国各地扶贫驻村第一书记搞产业、兴教育、抗台风、保丰收等事迹,讲述了他们为老百姓办实事的生动经历,展现年轻共产党员在脱贫一线奉献青春甚至牺牲的感人故事,谱写了一曲中国新时代党的赞歌。
《燃点》是北京细蓝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的真实记录中国第三代创业者生存状态的创业纪实电影。 长久以来,公众对于创业的认知往往处于两个极端——要么是“神话故事”,五分钟拿到融资,一年敲钟上市;要么是对失败的种种批驳,曾经拥有的光芒越盛,当遭遇阶段性失败的时候,创业者所承受的质疑亦将更多。 电影《燃点》耗时14个月,跟踪记录了当下最具话题度的14个创业公司创始人的创业历程。以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无法复刻的创业故事,真实反映了中国第三代创业者的真实创业经历、生存状态与精神追求。将“正在发生的创业史”在广大观众面前徐徐打开,一一呈现创业者们的梦想与希望、困惑与焦虑,他们如何面对挫折和焦虑,如何面对员工,如何面对家人,如何熬过艰难的时刻又是如何做出一些“不得不做”的选择。 《燃点》的演出阵容包括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ofo小黄车创始人戴威、papitube联合创始人papi酱,猎豹移动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傅盛、跨界美食家创始人安传东、新氧创始人金星、米果文化创始人马薇薇、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经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陌陌创始人唐岩、拉勾招聘创始人许单单、51信用卡创始人孙海涛、皇包车旅行创始人孟雷、皇包车旅行CEO潘飞。电影将在2019年1月11日正式登陆全国各大院线。
影片讲述两个20岁刚出头,跟中国有些渊源的年轻人重走长征路的故事。男孩名叫Benedict Short,他是中英混血,母亲是中国人,父亲是英国作家Philip Short, 曾写过《毛泽东传》。女孩名叫Margaux De Wilde,她的母亲是加拿大人,父亲是法国人。她读小学时,身为外交官的父母被派往北京,她的童年时光是在中国度过的。 两位主人公在北京同一所大学学习中文,他们在这里相识、相爱。在一堂“中国近代史”课上,两人第一次听到老师讲中国长征的历史;他们被那些当年参加红军长征的战士和历经磨难的红军故事所震撼。于是,他们决定骑着摩托车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亲自去参观那些故事的发生地。然而,他们的决定在最开始,受到了男孩母亲的反对,但是最终还是被男孩说服了,于是在他们临行前,男孩母亲给两位主人公讲述了他们家庭和长征的故事,并给了一些当年的信物,于是两人出发了。 两人从长征的起点江西省瑞金出发,沿途经过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省。他们专程拜访当年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和在长征中牺牲的红军战士的后代,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在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他们遇到更多的是跟自己同龄的年轻人,有艺术家、舞蹈家、手工匠人、运动员等。除了遇到这些可爱的人,他们还走过城市、山间、雪山、草地,无数次被中国壮美的山河美景吸引。他们被红军精神和现在人的美好生活所感染,看到了新中国是如何诞生,感受到新中国是如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 本片于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单元获得“特别推荐奖”。
《这十年》主题系列节目是由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指导,芒果TV承制的网络视听节目矩阵,节目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非凡十年,讲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所书写的新时代精彩故事。 据悉,该主题系列节目包含《这十年》微纪录片、《这十年·追光者》综艺节目和晚会等。其中《这十年》微纪录片定档8月1日起每周一、周二10:00播出,《这十年·追光者》综艺节目定档8月3日起每周三12:00播出。湖南卫视也将于8月7日起,每周日19:30播出《这十年·追光者》。
微风吹进朴旧的书房,父母共同写作的画面历历在目,朱家三姊妹翻出相簿及笔记,以子女的亲密眼光,看见小说家朱西宁与翻译家刘慕沙。 来台的日记,泛黄老旧的合影,日常点滴刻划出不为外人所知的台湾文学私史。一本本经典作品,挖掘出深层的回忆,〈铁浆〉的稿费买了冰箱 ,〈八二三注〉成为了家用的计算纸,而未完成的遗世之作〈华太平家传〉,则成了朱家未竟的最大愿望。 天文首次执导,以影像撰写两个台湾文坛代表的生命历程。走访台湾旧居,远赴中国探亲,丰富的家庭史料及私密的亲友交谈,言语间文坛巨擘俯拾拾即是。在身为作家及女儿的双重认同 中,让文学的传承跨越三代,累加加上文学朱家的时代叠影。
这是一帮工作与生活在京藏铁路上的80后…… 镜头以京藏铁路十一组车长王宝山及妻子餐车长李超在北京至拉萨列车上往返了十年为主线,讲述了京藏列车上各岗工作人员不畏艰难坚持天路上服务十年,他们与京藏列车在一起的时间远比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更多,他们的青春几乎与列车一起度过。最后一趟列车往返于京萨之间,为在拉萨车站相处了十年的同事前来送行,所以尤为珍贵,十年的朋友们在此一一告别,以这种方式与同行的朋友们说再见。在将近10年的旅途中,面前是 “天路”的沿途美景,背后是铁路人的守候与奉献。
本片为独立纪录片导演蒋能杰留守儿童三部曲的第二部,另外两部分别为《路》和《加一》,蒋能杰致力于用影像关注社会,用镜头呼吁更多人关注留守儿童,重视乡村教育。 (有意观看高清版的,可联系本人微信:1714371600 (QQ) 本片荣获第三届 凤凰视频纪录片大奖 最佳纪录长片奖、法兰克福影展 一等奖。 2009年:首次走进村小,镜头记录临时学校的22个学生(其中17个为 留守儿童),同时关注村小艰难申请重建。 2010年:重建后的村小调来张老师教两个班,代课十几年的张老师老 为转正问题烦心和奔波,跟拍的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生活也面临 着种种问题。 2011年:代课的 张老师因种种不满,已离开村小,跟拍的孩子们面临 的问题愈加严重。 2012年:由于媒体的力量,村小的物质条件有所改变,但好像无力改 善更多。 2013年:留守儿童生活看是没什么变化,其实在悄悄变化着。 2014年:又是一年春节,而跟拍的留守儿童家庭 …… 。 2009: First glance at the village school, in which the lives of 22 students including 17 left-behind children, together with the unsmooth application of the school’s reconstruction, were focused on. 2010: Teacher Zhang, a supply teacher with more than 10 years teaching experience, was assigned to the reconstructed school. While in charge of two classes, he was concerned about, and striving for the obtainment of permanent teaching status. Meanwhile, folks began to doubt on the quality of the school buildings, as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were facing numerous problems in life, study and emotion. 2011: Mr. Zhang left the school out of dissatisfaction. After he left, the problems those left-behind children were confronting with became more serious. 2012: Thanks to the media, the material condition of the village school began to turn around. However, it still had a long way to go. 2013: The situation of those left-behind children seems unchanged, but it turned out to get changed day by day. 2014:As another Spring Festival comes, what is going on in those left-behind families?
丝棉缠绵,正蓬鬆扩张的,不只是棉花,还有整个中国。 硬铁路串起软棉花生产线,从边城棉田到城市加工厂,一粒新疆的棉花种子如何成为美国时尚舞台上正伸缩跃蹬的牛仔裤?纪录片视线紧贴产业链,第一线直击,由棉花的种植、採摘、纺织、製衣,而至销售出口,目睹中国棉花产业之全貌,直探棉花覆盖下各式产业相关人士生活,无论棉农、纺织女工、中盘商、大宗出口。棉花活儿从来不简单,指上柔软蓬鬆,日子要怎麽硬挺才能过去,一团棉花揉出千百种生活型态,耗时八年,银幕上呈现今日中国棉花史,也是一页农工生活史。 「在中国,与棉花这条生产链相关的人数以千万计,我们解读棉花,也想从中解读『中国製造』之于中国普通人的意义。」──周浩
本次的纪录片《人在三和》,不仅跟随打工者的视角,去酒店当临时工, 还采访了来三和围观旅游的留学生,和著名的4块钱“挂逼面”双丰面馆老板。 在五星酒店打工1小时12块,忙到半夜工钱84块,还要付10块钱给黑车老板,而五星酒店年会一桌饭就要一万多。 三和大神出名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来三和围观,买瓶大水,来一碗挂逼面,体验一下三和大神的生活。 双丰面馆老板是个实在人,自始至终为三和大神们提供四块钱的挂逼面,利润虽少,但从他的言语中可以感觉出是凭着良心在做事。
纪录片聚焦中小卖家的烟火人情味。在不确定的时代,展现国民个人灵活就业创新样本、生存智慧、韧性和平凡诗意,让大家看到同行者抱团取暖,体现买卖情义,坚定自己的乐观和勇气,激发共鸣、抚慰情绪。
八零年代的台湾街头,在各大场合发送保险套,吸引各大媒体的目光,引起群众异样的眼光,他是祁家威, 爱滋宣导防治的义工,一场记者会成为了台湾首位公开出柜的男同志,展开了他30多年的同运抗争。随着时代的演变,祁家威渐渐被群众与媒体淡忘,而在2017年同婚案,让他再次成为媒体的焦点,变身为同志圈的英雄,回首他已满头白发,但这对他来说,是理想的终点还是新的起点?
外滩不仅是上海的符号象征,也是中国近现代历程的缩影。此次知名纪录片导演周兵带领《故宫》团队与上海纪实频道合作,将推出电影和电视2个版本的《外滩》。在导演周兵看来,如果《故宫》是一个国家的公共记忆,《外滩》应该是一个充满多种梦想的寓言。“5集的电视版中,有很多大事记,90分钟的电影版里,则有围绕着命运感情的故事。” 选择张爱玲、周璇、赫德等历史人物作为纪录片的主角,并拟邀演员扮演,成为《外滩》不同于以往国产纪录片的新尝试。而英法纪录片导演加盟前期策划,从法国国立音像研究院和高蒙电影公司获得的独家影像资料,也为《外滩》注入了国际市场看重的要素。纪实频道总监应启明表示,纪录片同样要看重市场,1300万元投资的《外滩》,是目前国内投资最大的纪录片项目之一,在坚持接近史实,完成纪录片使命的同时,也希望能走进院线,成为中国电影纪录片市场化的一次试航。
唐玄宗(刘长纯 饰)生命垂危之际十分想念曾经深爱的贵妃,希望找到画圣吴道子(午马 饰)替自己画一张贵妃像,以解思念之苦。青年画师唐安州(许凝 饰)就此踏上了寻找吴道子的旅途,一路来到青羊镇,在客栈遇见了一位穿着邋遢疯癫的老乞丐。 种种迹象表明,老乞丐其实隐瞒了自己的身世,而他的真实身份,应该正是遁世的吴道子。为了引蛇出洞,唐安州设下了重重计谋,却总是被聪明绝顶的老乞丐和客栈掌柜红绛(郭珍霓 饰)耍弄,颜面尽失。最终,唐安州掌握了红绛身世的把柄以此相要挟,无奈之下,老乞丐只得将唐安州领到了一处坟前,告诉唐安州,坟中埋葬的正是吴道子。
被病人誉为“天下神刀”的刘海鹰,是在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盛行时期成长起来的医学博士,九十年代中期在德国度过了职业生涯最重要的阶段,让他养成了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专业品格。在多年的行医经历中,刘海鹰常常自掏腰包救助家庭贫困的脊柱重症畸形病人。他知道这些人如果不手术,等着他们的将是器官功能衰竭或死亡。但长期资助,经济难以为继。后来他用痊愈病人及家属还有部分热心人士的捐助作为启动资金,成立了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依托他领导的医院科室团队,对中西部地区贫困家庭的患者展开医学救助。然而,日以继夜的高负荷工作,让这位医术精湛的好医生早已成为一名亟待被照顾的病人。同事们劝他要多多顾及家庭和身体,但他已经停不下“救死扶伤”的脚步。他仍然踉踉跄跄走着,守护着他难以割舍的、救死扶伤的人生。
Gunmaker, an indie rock singer, whose musical partner died a year ago. He throws his whole being into touring, howling for freedom in a contemporary society rife with contradictions—all the while under surveillance by the authorities.
“对西部乡村局部人文和自然生态细腻温暖绵长的记录,有力量的影象志” 《马大夫的诊所》 作者: 丛峰 片长: 210分钟拍摄: 2007 作者简历: 1995年 毕业于南京大学 2002年 出版诗集《那里有一列我看不见的火车》 2002年 参加平遥国际摄影节单元展 2005年 开始拍摄纪录片 作品年表: 《信仰》(2006) 《持遥控器的人》(2007) 《马大夫的诊所》(2007) 影片简介: 甘肃省古浪县黄羊川镇,这里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恶劣。 马秉成是当地一位受人尊敬的乡村医生。由于医术高超,他狭小的私人诊所里,每天都有很多前来求医的普通农民。 等待看病或抓药时,人们时常谈起各种各样的事情。春天,种完田准备外出打工的人们,临走前到诊所来看病抓药,有年轻人,甚至还有老太太;几名妇女谈论起一个外出打工失踪了十年的人;由于早年在小煤窑的长期劳动, 一位老汉患上了严重的矽肺病,他回忆起那一代人的遭遇,他是挖过煤的人中活得最长的;谁家买来的媳妇儿跑了,这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一些外出打工的人由于身体承受不住,又被迫回来看病。 生老病死,如同季节更替。马大夫,诊所的主人,周而复始地接待着一批批不同或相同的病人…… 导演手记: 甘肃黄羊川如同中国的一个缩微模型,这里是一个本质上相当封闭,却又不断被外部力量所改变的地方。人们来到诊所的目的是解除肉体痛苦,然而,他们却在有意无意地谈话中,透露了痛苦的根源——精神上的。在这个意义上,这个诊所具有了双重功用:医治疾病的空间/闲谈、抒发苦闷、交流体验的社交场所。马大夫医治病人的肉体痛苦,我则记录下了他们对于生活的抱怨、愤怒或感叹。我要感谢马大夫,是他使我得以分享这个空间。 ——关于片名《甘肃的意大利》 丛峰:这是个戏仿的说法。当地人说“一起”是yidaling,有人出去打工,别人问,你哪里人。那人说,我***人。又问旁边的,说,我yidaling。别人惶恐,你意大利人? ——关于拍摄的来龙去脉 丛峰:2000年开始去这个地方,也住过一段。2005年去拍了10天,2006年又去,这次时间比较长,跟当地人也都成了朋友,很多人的家里都是常去的。07年春节又去了一趟,拍出外打工回来的人。前前后后拍了100多小时的素材。 ——为什么选取这个地方? 丛峰:跟我个人关系比较大。从2000年开始,经常去那里。而且觉得浓缩了中国农村社会。当地人的价值观等等还留在过去。 ——其他的拍摄计划? 丛峰:我会在当地再继续拍下去,有一个计划是当地人聚会和喝酒;另外一个是,当地因为一个扶贫项目建了一座五星酒店,下一部片子会跟它有关。 ——当初拍摄是想给谁看的?电影节? 丛峰:当初拍这个片子也是想能帮帮当地老乡。跟马大夫成了朋友,他的生活很有意思,每天就是看病,聊天,晚上喝酒。如果有收益,也想支持一下他。 ——巨大的信息量,也很有分量。片子很难得,没有拔高,也没有把当地写得很惨,但在结尾葬礼和中间流露了很多的个人情感。建议如果面对100小时的素材请三个与当地毫无关系的人剪辑出一个平行世界的版本,可能会很有趣。
我们静静地凝视这座位于高原上的寺庙,记录下四季轮换里觉姆隐秘的日常。纪录片试图探寻她们深邃的内心世界,并思考我们人类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美食哲学双向对谈——两三好友,以不同风味美食呈现背后蕴藏的独特生活哲学。
本站所有资源均收集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 2025 乐乐电影网